环球时报:黄河生态在国家战略下见野生动物恢复
北京9月20日电——无论是它的农业产出还是它作为文明发源地的地位,黄河的价值很难从一个固定的角度来量化。然而,对于郑州的当地人来说,这条多沙的母亲河在过去几十年里获得了一个超越其地理范围的声誉,成为一个休闲活动和观鸟的场所,完美适合闲暇活动。
在郑州北部新建的南郭头广场上,一座用红砖建成的观景平台高达几十米。黄河在这里形成一个小弯,继续向东流去。面朝大河,这片看似无边无际的水面反射出一切属于自然的景象: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和偶尔翱翔的白鹭。
这个地方非常适合欣赏壮丽的日出日落。在日落前不久,许多人聚集在平台的罗马阶梯上,其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罗马斗兽场,欣赏落日的壮丽景象。
整个平台都是用特制的巨大红砖建成的,这些红砖也将用于防洪。黄河水利工程现在服务于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风险。
上周末的一次访问中,当地政府官员告诉《环球时报》,郑州黄河的发展与国家黄河战略的支持密切相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呼吁共同努力推进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旨在确保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随着黄河法的颁布,我们终于清除了所有污染工厂和农舍,将它们从延伸数百米的海岸线上搬走,并建立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休闲场所,”郑州汇济区政府官员张超告诉《环球时报》,自实施该法以来,目前已经建成了三个这样的广场。
新模式
距离水道很近、为游客提供农家乐的农舍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下进一步向内陆迁移,而农舍主人则获得了迁移补偿。
然而,这些农舍并不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了完全恢复黄河的环境,各种沿海建立的工厂被拆除,以防止进一步的水土污染。
在河上航行了几十年的渔船也在补偿船主后被搁浅,黄河禁止捕鱼。
“但这并不意味着黄河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观光景点。未来,我们将尽量在最小化污染的前提下开发一些娱乐和餐饮中心,”张超补充说。
得益于郑州政府和当地人的努力,黄河湿地自2006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野生鸟类物种数量已从169种增加到现在的283种,17年间增加了114种。根据郑州林业局2月发布的数据。
沿着7公里长的生态廊道,游客可以观察到白鹭等水鸟。
生态廊道两侧是黄河运河形成的湖泊和稻田,形成和谐平衡。在这个主要粮食产区,对河流生态的保护并没有损害粮食产量。
根据最近在郑州举行的大河文明论坛上发布的2022年黄河高质量发展报告,黄河沿线9个省份2022年的总粮食产量达到2.42456亿吨,占全国总粮食产量的35.3%。
文化导向的未来
“对于黄河,我们的下一步是根据每个河岸城市的特色打造其文化品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黄河学者吴承忠说。
9月初,中国启动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计划,旨在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塑造大河文明创新与传承的典范。 “黄河的生态管理是建设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公园不等同于生态管理,”吴承忠说。
黄河具有自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等几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在郑州,京广高铁线路横跨一条看似悬空的缓流河道,其流速由于大量淤积而大大减慢。为了向更多游客展示管理黄河的历史和成就,一家距离河不远的黄河博物馆保留了黄河文化。
“当然,未来在黄河上还需要更多当地的文化旅游模式,”吴承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