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樱桃到特斯拉:一窥中国自贸区十年“成长史”
北京,2023年9月21日— 来自中国网的新闻报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可以尽情地吃到樱桃——智利进口的樱桃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价格也比过去下降了一半多,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能力吃个够。然而,这一令人欣喜的变化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FTZ)息息相关。
2013年9月29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自那时起,自贸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方面开辟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的经验。下面我们来看看自贸区的一些故事。
自贸区成立那一年,上海自贸区就发布了中国首个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采用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被视为历史性突破,意味着除了清单禁止的,其他外商投资一律允许。十年来,负面清单不断精简,现在制造业目录已经没有任何条目。
2019年1月,特斯拉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奠基其第三家超级工厂。当年12月,第一批特斯拉汽车就已下线。支持如此“特斯拉速度”的,正是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这种速度成为常态而非例外。
文章开头提到的“想吃多少吃多少樱桃”的故事,不仅得益于中智自贸协定升级,上海自贸区创新通关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进口鲜果到达后,通关检验和放行只需4小时。也就是说,从智利果园到上海超市,樱桃只需48小时。
十年来,上海自贸区一直扮演“引领雁阵”的角色,为其他地区建立可复制、可转移的制度创新范例。除了上述内容,还有许多其他案例:由《外商投资法》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代表的完善法治框架;由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代表的贸易便利化和进一步自由化努力;由自由贸易账户制度整合人民币和外汇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开放创新金融实践;以及“证照分离”改革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代表的放管服改革措施。
敢闯敢试,摸着石头过河——秉持这样的方法论,上海自贸区仅占上海陆地面积的1/50,就创造了上海四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四成的外贸进出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自贸区之路从28.7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贸区开始,十年间自贸区名单不断扩大,覆盖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成立21个自贸区,包含67个自贸园区,形成沿海、内陆、边境多点布局的新格局。如今,中国自贸区对外贸易额占全国的17.8%,面积仅占中国国土的4‰。
中国各自贸区发挥各自区位和优势,谋求差异化发展。例如,陕西、河南、四川、重庆等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而广东自贸区则发挥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优势。
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给全球经贸环境蒙上阴影。然而,中国决不会因此而闭关自守,只会打开大门。面向未来,中国自贸区将加入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继续制度开放,以开辟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中国网评:
http://www.china.org.cn/video/node_7230027.htm
从樱桃到特斯拉:一窥中国自贸区十年“蜕变”
http://www.china.org.cn/video/2023-09/21/content_116700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