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30, 2021

业绩增长强劲母公司顺丰控股鼎力加持 顺丰同城赴港IPO

By sarah
HONG KONG, Nov 30, 2021 – (亚太商讯 via SEAPRWire.com) – 近日,杭州顺丰同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丰同城」)通过港交所聆讯,这标志其IPO进程更进一步,即将叩开港股市场的大门。

据悉,顺丰同城为「顺丰控股集团」的控股子公司,自2019年起独立化运作,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已迅速成长为中国领先的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平台。根据艾瑞咨询报告,按2020年、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二个月以及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三个月的订单量计,顺丰同城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实时配送服务提供商,市场份额分别为10.4%、10.9%及11.1%,呈稳步提升之势。

全面服务组合+广泛网络覆盖 订单量持续翻倍增长

作为实时配送领域的领跑者,顺丰同城拥有全面的实时配送服务组合,能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顺丰同城目前采用全场景业务模式,包括餐饮外卖等成熟场景,以及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及近场服务等非餐增量场景,并在市县数量、商圈、服务时段、客户规模、客户品类等方面形成广泛的覆盖。

受益于全面的服务组合与广泛的网络覆盖,顺丰同城的订单量近年来出现迅速增长。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2020年,顺丰同城在非餐增量场景增速明显,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及近场服务的订单量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424.1%、105.7%及152.5%。截至2021年5月31日,上述三项业务的订单量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72.4%、143.1%及223.2%,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与此同时,顺丰同城凭借强大的网络覆盖,迭加均衡的全场景订单组合,帮助公司建立了庞大的客户群,不断增长的客户群助推订单量的持续增长,进而为公司的盈利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客户服务方面,顺丰同城致力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客户体验。对于不同类别的消费者,顺丰同城提供专业、可靠、全天候的实时服务,涵盖不同的日常场景,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顺丰同城拥有由专职骑手及众包骑手组成的融合运力池,为客户提供优质稳定的实时配送服务。

全面的服务矩阵、卓越的品牌形象及值得信赖的服务质量,不仅增强了顺丰同城的客户忠诚度,亦有利于商家客户的品牌推广。

技术创新助力运营管理 收入规模大幅攀升

顺丰同城以领先的技术创新及数字化运营能力为基础,支持公司的高效营运。目前,顺丰同城已在CLS系统中应用大数据及AI技术,CLS系统可以让公司有效管理业务流程,并支持骑手管理等其他日常管理需要。此外,通过API,公司的CLS还可为商家及消费者促使便捷的订单管理,从而提升公司的服务响应能力及稳定性,并以达致更佳运营效率及减轻配送成本。

强大的技术实力、多元化的服务组合及卓越的品牌优势,为顺丰同城的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招股书数据显示,顺丰同城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分别实现收入人民币(下同)993.3百万元、2,107.0百万元和4,843.4百万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20.8%。2021年前5个月,顺丰同城实现收入3,045.6百万元,同比增长约113.1%,节节走高,营收规模稳步向上。

与母公司顺丰控股协同发展 行业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值得一提的是,「顺丰」品牌是中国物流行业最知名品牌之一,且顺丰控股集团已经建立了由战略合作伙伴与全国消费者组成的庞大客户群。

可以预期,顺丰同城的分拆上市,可以让顺丰控股集团形成在各业务板块的协同,双方共同打造「同城生态+」战略布局。一方面,可以借助顺丰控股集团强大的背景实力,树立新经济的品牌形象,提升其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进而为顺丰同城带来庞大的订单量;另一方面,顺丰同城可以借助市场化资本加速业务扩张,搭建国际资本运作平台,形成多元化的生态布局,不断巩固强化核心资源。

此外,顺丰控股集团拥有大数据决策和AI驱动,而顺丰同城承袭顺丰控股集团的品牌基因,服务质量保障、骑手管理等具有优良传统,能够利用平台生态提高顺丰同城的运行效率,有利于公司降低单位成本,探索新的配送场景,并进一步扩大客户覆盖面并增加客户忠诚度,打造收入新增长极,推动可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整个实时配送行业,随着消费市场的升级及餐饮外卖市场的高速发展,迭加服务场景的不断扩展及新业态与消费模式的创新,中国实时配送服务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艾瑞咨询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实时配送服务行业的年订单量将达到795亿单,2020年至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0.5%。

目前,顺丰同城此次通过港交所聆讯,意味着其上市进程正在加速。未来,凭借全面的服务组合、领先的技术实力及家喻户晓的口碑,顺丰同城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非常值得期待。

Copyright 2021 亚太商讯. All rights reserved. (via SEAPRWire)